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全国上下都在摸索着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彼时的工业基础薄弱,尤其在制造业领域,多数关键设备尚需仰仗进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股自力更生、探索创新的浪潮在广袤大地上涌动,而国家最高层面的战略目光,也正聚焦于此。
1960年3月,一次非同寻常的旅程,将一位国家领导人的足迹留在了浙江金华与上海,不仅亲临考察了彼时中国工业的前沿成果,更通过与一线劳动者的直接对话,勾勒出新中国早期技术革新与群众路线紧密结合的生动实践。这趟行程,远非简单的参观,更像是对国家工业命脉的一次把脉问诊与未来方向的有力导航。
金华旧貌换新颜
在解放前,金华地区曾饱受自然灾害困扰,流传着“十里山丘九里荒、十个山头九个光、夏洪秋旱受灾秧、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苦涩民谣。城区仅有少数戏院等场所依靠煤气灯或电石灯照明,现代工业的痕迹几乎不见。但随着1949年5月金华解放,解放军进驻这座古城,一切开始悄然改变。新政府将水利建设视为恢复经济、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
解放后不久,金华当地的水利专家徐焕章、韩继绍便主动提出了湖海塘水利发电暨灌溉工程计划方案,这一大胆设想立刻得到了新成立政府的重视与认可。开国大典刚刚结束几天,金华便明确了年底动工建设水电站的宏伟目标。到了1950年1月,金华湖海塘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彼时,浙江省人民政府还专门批拨粮食,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征集了五千多名劳动力投入建设,以期在短时间内见到成效。
仅仅过了十个月,也就是1950年10月,金华湖海塘水电站便成功建成,并正式向金华城区供电。此后,金华的小水电建设如同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成为全国农村水电建设的成功范例。这份成就不仅在地方上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也引来了国家层面的关注。1957年1月,全国水利会议在北京召开,金华专署水利局作为优秀代表,受邀作了专题汇报,其经验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水利部部长傅作义等领导的高度赞扬。
领袖足迹至金华
1958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三大元帅”(粮、钢、机器)和“两个先行官”(铁路、电力)的工业发展构想,并在南宁会议上确定了“水主火辅”的电力发展方针,这无疑为金华小水电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战略支撑。金华在水电领域的“赫赫有名”早已传入高层耳中。于是,在1960年3月上旬,毛泽东主席结束了在广州对《毛泽东选集》的审读工作后,乘坐专列北上,途经湖南、江西,一路前往浙江。
到了3月12日,金华市地委接到了一个令人振奋又紧张的通知:毛泽东主席的专列将路过金华,且有可能停车视察。两天后的清晨,3月14日早晨7点,毛泽东主席的专列准时抵达金华车站。金华地委书记李学智和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随即登上专列,见到了主席。尽管李学智内心激动,主席却亲和地点头致意,气氛随之放松下来。
王芳厅长向主席汇报了金华地区小水电的普遍情况,并建议主席视察双龙水电站。这座水电站有着鲜明的特点:“完全是靠广大群众自力更生,土法上马,突击完成”——这与毛泽东一贯倡导的依靠群众、艰苦奋斗精神高度契合。于是,双龙水电站便成了此行的目的地。
水工成就与军民情深
专车驶离金华车站,在前往双龙水电站的路上,毛泽东透过车窗,忽然望见驻军某部营房。他随即询问随行的李学智书记,部队与地方百姓的关系如何。当得知该营房是部队自建,并且部队官兵曾主动帮助地方修筑了“八一英雄路”后,毛泽东满意地点了点头,并表示回程时要到部队营房看看。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他对军民关系的深切关注,也预示着接下来的行程中,除了对工业建设的考察,他对基层群众与子弟兵生活的关心同样占据着重要位置。
抵达双龙水电站后,李学智向毛泽东介绍了双龙水库的概况。这座水库是在1955年农业合作化高潮中,由当地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兴建的,除了灌溉、发电,还能养鱼。毛泽东听闻后,风趣地称赞其“更是游泳的好地方”。双龙洞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形成了“一垅八站”的梯级电站系统。主席在厂房内认真查看,首次进入水电站厂房的他,径直走到发电机旁,详细询问:“发电机是你们自己造的吗?”当得知是上海制造,而金华本地可以自造小型发电机时,他点了点头。接着又问:“水轮机是你们制造的吗?”听到李学智肯定地回答,金华已经能够自造第一台750千瓦的水轮机,主席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随后,他又指着配电盘问:“配电盘是你们自己制造的吗?”李学智回答,这些设备都是工人们自己找材料制造,连仪表也都是自己动手改制的。毛泽东对此深表满意,认为这正是中国制造发展的重要方向。他接着视察了尾水渠和高压输水管,李学智介绍管道全长407米,落差196米,流量每秒0.6立方,且已经将最初的松木管道更换为钢管。他还提及双龙与九龙两股水汇合发电,毛泽东听后幽默地说:“一个双龙,一个九龙,合起来就是十一条龙治水呀!”话音未落,引得在场众人一阵欢笑。
关心基层与展望未来
除了对设备的精细考察,毛泽东对水电站工人的生活同样关怀备至。他主动提出要去看看工人的宿舍。走进宿舍,他拉开电灯开关,随手坐在木板床上感受,又用手触摸被子的薄厚。当他发现床头放着一份《金华日报》时,便随手翻阅起来,笑着说:“还是郭老(郭沫若)题的名字啊!”这不仅肯定了工人们的阅读学习习惯,也展现了他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视察结束,太阳已快落山,毛泽东向电站职工们挥手告别。他没有直接返回专列,而是坐车前往之前路过的解放军炮兵连营房。在营房里,他亲切地与战士们交流,询问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情况。直到夜幕完全笼罩大地,他才乘车返回专列,并向李学智等地方同志表示了感谢,随后离开了金华。
上海创新浪潮
金华之行结束后,毛泽东的专列继续北上。1960年3月19日午后,他抵达了全国工业重镇与科技人才的聚集地上海,随即展开了工作视察。就在当日下午,上海华联带钢厂党支部书记兼厂长孔令熙等技术革新人员突然接到了市委的紧急通知,要求他们到康平路开会。他们赶到市政协文化俱乐部时,发现不仅有华联带钢厂的人,上海联合电工器材厂、国棉四厂、上海工具厂、中国自动电讯器材厂等单位的技术革新人员也都陆续赶来了。大家心中都有预感,这次会议非同寻常。
果不其然,当众人被引入客厅时,赫然发现毛泽东主席已经坐在那里。主席立刻起身,亲切地与大家打招呼。在听完众人简单的自我介绍后,毛泽东直接说:“今天请大家来,一起吃个饭。”在场的上海市领导陈丕显、曹荻秋、柯庆施等陪同。柯庆施向在场的工人代表们解释道,毛泽东主席平时一贯反对铺张浪费,请人吃饭多是在家中简单便饭,此次“破例”宴请,旨在感谢上海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在技术革命中取得的突出成就。
破例宴请激将才
宴会开始,毛泽东主席站起身,端起小酒杯,这对他来说是“破例”饮酒,他祝愿上海工人身体健康,并希望他们“在技术革命中大干一场”。当轮到孔令熙汇报时,由于激动,他声音沙哑,毛泽东体谅地免去了他的口头汇报。他尤其提到上海工具厂的“革新闯将”朱富林,称赞他是“工业战线朱总司令”,并追问他实验成功的次数。朱富林回答说,高压电桥实验成功了228次。毛泽东随即又提到了上海另一位革新者王林鹤,他的高压电桥更是经过了300多次试验才成功。毛泽东借此强调:“困难没什么了不起,我们不要怕困难。搞试验,一次不行,十次、百次,最后总会成功的。”他甚至主动为在座的工人代表们夹菜,包括东坡肉、海蜇皮卷和辣椒炒肉,营造出一种家庭般的温馨与热烈氛围。
当得知不少代表是普通工人,大多没有念过大学时,毛泽东语重心长地鼓励道:“要从工人中培养大学生,从工人中培养工程师。”这不仅是对眼前创新者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深远思考。一顿饭,吃了数个小时。饭后,毛泽东意犹未尽,又邀请市委领导和工人代表一同到锦江小礼堂看戏。当晚,上海青年京剧团演出了《盗仙草》、《将相和》、《岳母刺字》等剧目。毛泽东观看时边打拍子,对《岳母刺字》更是动情鼓掌。
结语
晚上11点演出结束,毛泽东依然关心工人代表们的返程安排,柯庆施书记随即表示已安排专车送各位代表回家。随后,毛泽东才与大家一一握手告别。毛泽东1960年3月跨越金华与上海的两次考察,无疑是对新中国早期工业成就的肯定与激励,更是他工业化战略和群众路线思想的生动写照。从金华小水电的“土法上马”到上海工人技术革新的“敢闯敢试”,他始终将目光聚焦于生产力提升和人才培养,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力更生”与“依靠群众”的核心发展理念。
靠谱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